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”出自《孟子·告子上》,原文为: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,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:不仅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本心,每个人都有,只是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。
那么,“是心”到底指的是什么?在孟子的语境中,“是心”通常被理解为“仁心”、“善心”或“恻隐之心”。它是人性中固有的道德情感和良知,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所在。孟子认为,人天生就具有“四端”——即恻隐之心、羞恶之心、辞让之心、是非之心,而这正是“是心”的具体体现。
一、“是心”是人性中的善端
孟子主张“性善论”,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,而“是心”正是这种善性的体现。比如,当一个人看到小孩掉进井里,会本能地产生同情和救助的冲动,这就是“恻隐之心”的表现。这种情感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,而是与生俱来的。
因此,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”并不是说只有圣人才有道德感,而是强调每个人内心都具备这种善的种子,只是有些人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或自身的放纵,逐渐失去了它。
二、“是心”是道德实践的基础
孟子强调,虽然人人都有“是心”,但并非所有人都能保持它、发扬它。贤者之所以成为贤者,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养自己,不让“是心”被私欲和世俗所蒙蔽。
换句话说,“是心”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,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培养和实践的能力。只有通过自我反省、克己修身,才能真正守住这份内心的善良。
三、现代视角下的“是心”
在现代社会,我们或许不再用“贤者”来定义道德高尚的人,但“是心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诱惑、利益冲突或道德困境时,要倾听内心的声音,坚守良知。
无论是职场中的诚信,还是生活中的善意,都是“是心”的体现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“贤者”,只要不忘记那颗原本纯真的心。
结语
“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”不仅是一句哲学命题,更是一种人生智慧。它告诉我们,善良不是少数人的专利,而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。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去发现它、守护它,并在生活中践行它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做到“人皆有之,贤者能勿丧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