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狼吞虎咽是什么意思】“狼吞虎咽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吃东西时非常急促、迅速,甚至显得有些粗鲁。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,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,尤其在描述吃饭速度过快或情绪激动时的情景。
一、成语释义
狼吞虎咽:
原意是狼和虎吃东西时的凶猛样子,后来引申为形容人吃东西时非常快速、不加咀嚼,甚至狼吞虎咽地吃完。也可以比喻做事或学习时过于急躁、不细致。
二、成语来源与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出自《水浒传》等古典文学作品中,常用于描写人物进食或行动的急切状态。 |
结构 | 联合式成语,由“狼吞”和“虎咽”两个动词短语组成。 |
感情色彩 | 中性偏贬义,多用于批评别人吃相不雅或做事太急躁。 |
适用场景 | 描述吃饭速度快、动作粗鲁;也可比喻做事缺乏耐心。 |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型 | 成语 |
近义词 | 风卷残云、狼餐虎咽、大口大口 |
反义词 | 细嚼慢咽、慢条斯理、从容不迫 |
四、使用示例
1. 他饿了一天,一见到饭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。
2. 在考试中,有些人总是狼吞虎咽地做题,结果错误百出。
3. 这种狼吞虎咽的学习方式,很难真正掌握知识。
五、总结
“狼吞虎咽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富有画面感的成语,常用于描述吃东西的速度快、动作粗鲁,也可引申为做事急躁、不细致。虽然它在日常交流中很常见,但使用时需注意场合,避免给人留下不礼貌的印象。在写作或表达中,适当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。
关键词:狼吞虎咽、成语解释、吃相、急躁、学习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