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束之高阁是什么意思】“束之高阁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把某件事物或想法放在一边,不再理会,通常带有“暂时搁置”或“不再重视”的意味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书籍存放方式,后来被引申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。
一、成语解释
词语 | 束之高阁 |
拼音 | shù zhī gāo gé |
出处 | 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虽有文武,不复用也,遂束之高阁。” |
释义 | 把东西放在高高的架子上,比喻放着不用;也指对事情采取冷淡、忽视的态度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表示对某事不再关注或不再使用。 |
近义词 | 置之不理、弃置不顾、束手无策 |
反义词 | 重视、重视起来、加以利用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束之高阁”最早出自《晋书·王导传》,原意是将书籍或物品放置在高处的架子上,象征着不再使用或不再关心。随着语言的发展,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人对某些事物的冷淡态度,比如对计划、建议、意见等的忽视。
在现代汉语中,“束之高阁”多用于描述一些原本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事物,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,不再被考虑或执行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使用示例 |
工作场合 | 公司新推出的政策被管理层束之高阁,没有得到落实。 |
学习生活 | 他曾经立下的学习目标,最终被束之高阁。 |
日常交流 | 这个建议虽然好,但大家似乎都把它束之高阁了。 |
四、注意事项
- “束之高阁”多用于书面语,口语中较少使用。
-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,避免误解为“收藏”或“珍藏”,而是强调“搁置”和“忽视”。
- 在正式写作中,可适当使用此成语来增强表达的文学性和准确性。
五、总结
“束之高阁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对事物的忽视或搁置。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物品的处理方式,也反映了现代人对某些计划、想法或建议的态度。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