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鸡肋的典故由来】“鸡肋”一词,常用来形容事物虽有其存在价值,但作用不大,难以取舍。这一说法源自中国古代的一段历史典故,最早见于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中的记载。
在东汉末年,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地区。当时,曹操占据汉中后,面对蜀军的顽强抵抗,感到进退两难。此时,部将夏侯惇建议撤军,而谋士杨阜则劝谏曹操坚守。最终,曹操决定撤兵,但在撤退途中,他感慨地说:“鸡肋,弃之可惜,食之无味。”这句话后来成为“鸡肋”的典故来源,用来比喻那些看似有用、实则无多大价值的事物。
“鸡肋”一词源于曹操在汉中之战时的感叹,意指虽有其存在价值,但实际用处不大。该典故被广泛用于描述那些难以取舍、价值不高的事物或决策。
表格:鸡肋典故简要介绍
项目 | 内容 |
典故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 |
主要人物 | 曹操、夏侯惇、杨阜 |
背景事件 | 汉中之战 |
原话 | “鸡肋,弃之可惜,食之无味。” |
含义 | 比喻作用不大、难以取舍的事物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形容工作、决策、资源等 |
现代用法 | 常用于日常表达对某些事物的无奈或评价 |
通过这个典故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“鸡肋”一词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,也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,应更加理性地权衡利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