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步之才名词解释】“七步之才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曹植的故事。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才思敏捷、文采出众,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有深度的文章或诗作。
一、
“七步之才”最早见于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中,讲述的是曹植在七步之内即兴赋诗的故事。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,用以称赞他人具有非凡的才华和快速的创作能力。它不仅体现了曹植的机智与才华,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才思敏捷的高度重视。
这个成语常用于褒义,强调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够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或艺术才能,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七步之才 |
出处 | 《世说新语·文学》 |
典故来源 | 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 |
含义 | 形容人聪明才智高,反应快,文采好 |
用法 | 多用于赞美他人有才华、思维敏捷 |
近义词 | 才高八斗、文思泉涌、出口成章 |
反义词 | 才疏学浅、笨嘴拙舌、才疏志浅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古代对文人风骨和才思的推崇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七步之才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。它代表了古人对于“才”的追求和尊重。在古代,文人墨客往往以能诗善文为荣,而“七步之才”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。
此外,这个成语也常用于现代语境中,比如在考试、演讲、写作等场合,用来鼓励或表扬他人的快速应变能力和创作能力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七步之才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才华与智慧的一种高度概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