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封豕长蛇是什么意思】“封豕长蛇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用来形容危害国家或人民的坏人、恶势力。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自然灾害和邪恶势力的比喻,常用于批评那些对社会造成严重破坏的人或组织。
一、成语解释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封豕长蛇 |
拼音 | fēng shǐ cháng shé |
出处 | 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六年》:“封豕长蛇,食人之肉。” |
含义 | 比喻残暴、贪婪、危害百姓的恶人或势力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带有贬义色彩 |
近义词 | 作恶多端、为非作歹、祸国殃民 |
反义词 | 仁慈宽厚、为民造福、正直无私 |
二、成语来源与演变
“封豕长蛇”最早出自《左传》,原意是指大猪和大蛇,后来引申为对危害百姓的恶势力的比喻。在古代,人们常将自然界的猛兽比作危害人间的恶人,因此“封豕”象征贪婪,“长蛇”象征阴险狡诈。
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,“封豕长蛇”常被用来形容奸臣、盗贼、贪官污吏等对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的人物。
三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历史评论 | “秦朝末年,宦官赵高专权,可谓封豕长蛇,祸害社稷。” |
政治讽刺 | “某些官员滥用职权,中饱私囊,实属封豕长蛇之徒。” |
文学作品 | “小说中描绘的反派角色,正是典型的封豕长蛇形象。” |
四、总结
“封豕长蛇”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成语,用来形容那些危害国家、百姓的恶势力或坏人。它不仅在古代文献中有重要地位,在现代语境中也常被用来批判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。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与现实中的社会问题。